最近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最近新闻

白鹤子湾的传说、屠家寨的易名

更新时间  2021-04-01 16:05:36 湖北孝感屠氏宗祠 阅读

白鹤子湾的传说

屠孝俊
             
           湖北有个地区叫襄阳,自两汉三国以来,名声斐然,响当当的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有个地方叫枣阳,此乃汉光武帝刘秀故里,中国“桃之乡”。枣阳原有个乡镇叫清潭,与随州市大洪山镇接壤,现已并入吴店。清潭周边,山丘连绵起伏,茶果清香溢远,湖泊星罗棋布,鱼鸟怡然自得,堪称宜居之地。清潭以东十余里,有个村庄叫白鹤子湾。清代道光年间(1796年—1820年),孝感屠姓一支20个弟兄推车挑筐,离乡别井,经云梦,过安陆,穿随县,抵枣阳,一路西

400华里,选择清潭的白鹤子湾安家落户。

站在白鹤子湾东南的高坡上放眼四望,徐家山寨云腾雾绕,山花如火如荼;水蜿绕南流,湿地鱼鸟戏水。山清水秀,四季分明,白鹤子湾算得上一块风水宝地。屠氏弟兄在这里筑坝蓄水,开荒种地。男耕女织,春播秋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

 每逢初冬十月,西伯利亚的候鸟白鹤,途径蒙古进入我国,其中一条线路是沿汉水水南下,进入洞庭湖越冬。枣阳清潭一带,成为白鹤长途迁徙的一个驿站。直到次年阳春三月,白鹤返回途中,照例在此短暂停留。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据说,白鹤子湾原本是一片荒地,方圆十余里无人居住,更没有地理名称。白鹤子湾地名的由来,竟与先后迁居此地

 图片关键词

“屠”“刘”二姓结上了不解之缘。

 道光初年,屠姓弟兄捷足先登。不久,刘姓人家接踵而至。又到初冬十月,白鹤成群结队飞抵清潭,追逐嬉戏,欢歌曼舞,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满眼诗情画意。

不料某日半夜时分,一群白鹤在“群主”的带领下,飞抵白鹤子湾刘姓住地上空,盘旋屋顶,垂涎排便,咯咯惨叫,连续三天三夜,吵闹得刘姓人家心烦意乱,夜不能寐。屠姓人家近在咫尺,与往常一般的清静自在。更为蹊跷的是,从此,白鹤无论南来北往,每每都会在白鹤子湾刘姓住地那边喧闹几天,却从不干扰屠姓人家起居生活。刘姓人家无可奈何,秋收过后,赶在当年白鹤南迁之前,悄然搬迁,不知去向。

一个村庄,两姓人家。为什么白鹤与屠姓相安无事,却与刘姓过意不去?原来是因果轮回,善恶有报。

事发当日傍晚,刘姓一个游手好闲的懒汉四处溜达回家,看见一只受伤的雌鹤,趁着夜色,逮住白鹤,提回家中。

风声鹤唳,童叟凄然。刘姓和屠姓的长者乃至少儿纷纷提醒懒汉爱护生灵,责成他将白鹤放归自然,懒汉一意孤行,杀了白鹤,暴食一餐。懒汉的恶性,激起白鹤公愤,于是,群起而攻之,实施复仇行动。

后有民谣为证:“一座山岗溜溜坡,东西隔着树三棵。刘家屋顶野鹤叫,屠家门前喜鹊多”。

 天工造物,人禽有情。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生灵。屠姓家族仁义为本,求真务实;慈悲为怀,爱屋及乌。农林鱼牧,因地制宜;农工学商,与时俱进。爱自然,爱生活,爱社会,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始终与白鹤和谐相处。

白鹤子湾由此得名。在清潭,在枣阳,其传说广为人知,流传至今。两百年间,屠姓一支人丁兴旺,已经繁衍发展到四百多人。
  
                                         清潭居士   口述
                               水调歌屠(屠孝俊)   整理
                                             2021年3月

 

屠家寨的易名

屠孝俊

        清朝道光年间,孝感屠姓一支弟兄20人,一路西迁400华里,选择以枣阳县清潭镇白鹤子湾为中心,定点散居。

清潭位于枣阳东南,与随州接壤。此地山岗起伏,林木葱郁,江河环绕,雨水沐浴,宜农宜林,宜鱼宜牧,先前却是地大人稀,一片荒芜。屠姓移民慧眼识得宝地,合力开发资源,艰苦创业,秉承祖训,勤俭持家,族群很快融入他乡异境。            

白鹤子湾正东一里许,有一座高岗,或叫低丘,从河沟到岗顶,相对高度50米左右,顶部面积不足3亩,方圆10里无人定居,成为清潭的一块无名高地。自屠姓迁入白鹤子湾,面山而居,又近在咫尺,三乡五里始名“屠家寨”。
        登顶屠家寨,极目四野,天高地远。桐柏余脉蜿蜒,山丘竹树青翠,水缓缓南流,湿地鸥鹭翔集。屠家寨犹如一顶清廷官帽,扣在白鹤子湾正东,福荫屠氏家族五谷丰登,财源广进,人丁兴旺,仕途亨通。

屠姓落户清潭,得天时,近地利,逢人和,不到十年功夫,便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还开办学堂,聘请私塾,教孩童读书识字。周围异姓人家羡慕不已,纷纷与屠姓攀亲结缘。到了第三代,清潭屠姓已繁衍上百人,便乘势而上,开荒垦壤,向平林、吴店和王城等地迁移拓展。


图片关键词

 

人心叵测。附近有一大姓,看到屠姓人勤春早,年景风调雨顺,羡慕之余,顿生嫉恨之心。他们把自家遭遇的天灾人祸,追索到清潭屠姓身上。其中,有一个叫做“徐半道”的算命先生,暗自挑唆徐姓族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什么“白鹤子湾压在一条黄龙颈部,徐家湾处在黄龙尾部,龙头高昂,龙尾扫地。只有破了屠家住地风水,徐姓才有出头之日”。

于是,在徐半道的指点下,徐姓壮丁倾巢出动,开进屠家寨,砍伐树木,搭建山寨,修筑围墙,开挖水沟,意在捣毁屠家风水。还请徐半道舞文弄墨,题写了一块“黄龙寨”匾额,高挂在山寨大门正面。如此这般,导演了一场闹剧,等待着屠姓每况愈下走败运。

事实不然,适得其反。徐半道等人的折腾,不仅徒劳无获,没有破坏屠姓住地风水,反而让屠家山寨再现奇观:山顶的寨子如同官帽的顶珠,山腰的围墙像是官帽的帽沿,山坡的水沟俨然官帽的花翎,真是惟妙惟肖,美轮美奂。

光阴如梭,等到光绪末年,徐姓依然不见时来运转,屠姓人家却生机盎然。徐半道变本加厉,又生一计,索性将“黄龙寨”改名为“徐家寨”,并拿山寨名称归属问题状告到了官府。

屠姓人家原本无视徐姓一干人的作弄,既然告到了官府,自然要奉陪到底。官司从枣阳县衙告到襄阳知府。

徐姓申述:本姓在此居住由来已久,屠姓由孝感迁来,入籍不足百年,凡事当讲先入为主,山寨理应以徐姓命名。屠姓反驳:本姓近在咫尺,面山而居,开荒植树,不辍劳作;徐姓历代何曾经营过山寨?

知府正襟危坐,言之凿凿:徐姓无为,屠姓有功,维持县衙原判,正名屠家山寨。官司最终以屠姓胜诉结案。

可惜的是,当判决文书即将下达,八国联军攻陷京城,清廷摇摇欲坠,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等朝廷大臣逃到西安避难,襄阳知府匆忙带着人马北上救驾去了,判决文书如石沉大海,只是上下口口相传而已。

然而,此山为什么至今仍称徐家寨呢?原因在于:不日清廷内忧外患,土崩瓦解,地方官吏作鸟兽散;随后民国军阀割据,各自为政,哪管这等民间纠纷;到了解放初期,开展土改运动,屠姓识时务,知进退,断然不会纠结一个山寨的名称!白鹤子湾和徐家寨一带由乡镇干部商议,合称国庆一大队。直至1984年,国庆一大队改名徐寨村,屠家寨的地名,逐渐尘封于枣阳清潭的历史记忆之中。

 

                                    清潭居士  口述

                            水调歌头屠孝俊  整理

                                        202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