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最近新闻

族人散文欣赏(一)

更新时间  2020-10-30 15:58:06 湖北孝感屠氏宗祠 阅读


屠孝俊

 

祖父的祖父道彰公乃嘉庆乙卯举人,诰授奉政大夫。膝下五子,即敦仁、注仁、同仁、有仁和宗仁。敦仁留守老屋祠。注仁、同仁、有仁和宗仁四兄弟原本打算迁住大涂湾,湾东湾西各安置两家。将要立约签字时,“点余涂”一位达人茅塞顿开,觉得“尸者屠”位高权重,有钱有势。如果迁住此处,东西一卡,哪还有“点余涂”的出头之日。就这样收回了大涂湾西头宅基和田地的变卖计划。注仁公另选朋兴店附近的黄土坡安居乐业。

根据推测,屠家老宅应该是在道光末年或咸丰初年构建的,位于大涂湾的东南面,曰“清守堂”。三进三重,“目”字布局,高低错落,浑然一体。正门朝南,檐脊高拱;门当稳称,户对突出;前庭开阔,后地宽宏;沙石台阶,青石柱墩;砖木结构,古皮上顶;列架勾心斗角,梁柱雕龙画凤;走廊过道迂回相通,厢房卧室间隔排列。每口天井,方方正正。即使足不出户,也能知冬去春来,阴晴变化,这也算是老宅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

老宅具有本地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是全湾最豪华最恢弘的民居,住满了同仁、有仁和宗仁三位先祖的后代。前宅官厅住的是有仁之后,后宅厢房住的是宗仁之后,同仁之后居中。除了长安大伯家的兄弟姐妹以外,所有“孝”字辈和长房同仁分支“礼”字辈的后代,都是在老宅出生的。

据说1939年开春,三个日本小鬼子闯进老宅,偷鸡摸狗的。祖母事先把两块腊肉用草纸包好,放到缸底,然后倒进一筐糠头,就把小鬼子糊弄过去了。小鬼子两手空空,一气之下,用枪托把一档古皮砸了罗筛大的一个窟窿。1949年春季,人民解放军准备渡江南下,老宅住了一个排的战士,三挺机枪架在官厅的天井周围。每天早晚,战士们把老宅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把生活用品收拾得整整齐齐。出发时,一个战士不小心摔破了一个陶钵,排长又是赔礼,又是赔钱。

忠强伯父病休在家,总是穿一件白色条纹的衬衣,坐在先祖传留下来的太师椅上晒太阳。他很喜欢孩子,总是像耍猴儿似的逗弄我。

“来、来、来,要不要手枪?”他挥着自己制作的木头手枪问我。

我哪里经得起这番诱惑?径直扑过去。他张开两条如柴的瘦腿,然后并拢使劲夹紧我,叫我鼓起两腮,给他“打鼓儿”。接着又让我指着自己的嘴巴和开裆裤,上下来回做几个“叭吃——叭吃”的动作,才肯放开我。

“忠”字辈的伯父们,名字中带“官”字的有五人,其实没有一个人做官,那怕是一个乡村干部。后宅的四伯名叫“喜官”,一个长工,终身未娶。每季领到几个工钱,就一头钻进茶馆,喝茶听书。他听得多,记性也好。后半生,寂寞难熬,就常常串到前宅来坐坐。老宅和湾东头的孩子们瞅着这个时机,都围聚过来,请他讲故事。

他卷起一支土烟,喝一口开水,眯着一双小眼睛,便从那“很久很久以前”讲来。他讲的故事内容很丰富,《水浒传》里的好汉,《西游记》里的妖怪,“柳毅传书”,“草船借箭”,等等,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有时竟讲出“公子落难、小姐偷情”这些少儿不宜的情节。伯父伯母们听着不是那回事:“看你讲的什么乱七八糟的故事,莫教坏了伢们的!”他一回神儿,又从另一个“很久很久以前”讲来……

我记得,老宅最热闹的一回是1967年冬季水清大哥结婚。那些日子,满宅子充满了水煮油炸的肉香鱼腥味儿。“打折饭”那天,小姑父早早赶来,肖伯母叫蓉姐莲姐摆开桌子,让小姑父题写号对,号对作好了,书写却没有用笔墨。他找来一把麦秆,剪成一节一节,一笔一划地贴上去,那号对挂上正墙,如金粉书写的一样,散发出珠光宝气,还富有立体感。

次日迎亲,父亲点燃高香大烛,扯起那盏“满堂红”(有玻璃罩的煤油灯),照得华堂生辉。“噼噼叭叭”的鞭炮声把容子嫂迎进老宅的新房。扯了脸,坐了帐,新娘穿一身大红衣裤,正如《红高粱》里的巩俐一样光彩照人。在众人的簇拥下,扭扭咧咧地走到堂屋拜天地。喝过团圆酒,新娘新郎向客人族人和邻里敬茶敬烟,亲戚乡邻便开始盘算他们,润色一些低俗调笑的四言八句:如,新郎笑哈哈,想着当爸爸;新娘羞答答,盼着当妈妈。又如,新娘辫子长又长,儿子长大住楼房;新娘脸蛋圆又圆,儿子长大中状元……说到没词的时候,就拿来一副水车的把手,把前端栓在一起,把新娘夹在中间,玩“推板车”的游戏。新婚三天无大小,男女老少闹洞房,如此这般地闹腾两三夜,不腻不散。

最可惜最可气的是“破四旧”的时候,老宅仁义两代先哲千余册藏书,被造反派们浩劫一空,付之一烛;还把官厅里栩栩如生的神仙菩萨木雕砸得千孔百疮,面目全非。

老宅在风雨中固守了一个多世纪。她是我们的摇篮,我们的乐园,我们的港湾。可是,到了我们这一代和长房的下一代,已经住了四十多人(其中宗仁公的后代早在民国初年分别因为求学或谋生迁住外地)。老宅实在不堪重负,无力包容。1968年秋,九个小家庭召开联席会议,达成共识:忍痛割爱,拆掉了老宅。当年各自盖了新房。

老屋从此成为我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记忆,她像一座丰碑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屠家祠堂            

                                                                                                                                            屠孝兰  

        宗亲们,常言姻亲亲三代,族亲亲万年。在我们的血液中、在我们的灵魂里、在我们的脊椎上,铭刻屠氏先祖的特殊印记,传承着祖宗高贵的基因,团结起来,重组屠氏的荣业,再谱家族的辉煌,望屠氏门中的精英们挺身而出,挑起重担,愿不远的将来,有我屠氏的祠堂、有我屠氏的产业!

       清楚记得第一天上学,是进入自家的祠堂(虽归国有),上六级青石台階,便是大门两边两座石狮昂首而坐,理石光滑莹润,令人赏心悦目。进入高大的门第,便是宽大的天井,中间一棵丈高的芭蕉树,它的四周是各种盆花点缀,芳香扑鼻。地面全是光滑整洁的青石方砖,天井四周都是二层青砖琉瓦的宽廠教室,每面各有四五间,每当读书声从中传出,格外的立体,震耳动心。沿北面宽大的楼梯上得二楼,格外的亮堂,每棵抱粗的柱子漆的光滑透亮,气派庄严……可惜第二年就被拆除,把所有材料都人扛车拉到西河,翻盖新学校(就是现在中学原校),从此,我屠氏祠堂(六合祠堂)消失,再也不能感受他的庄美和他所承载的屠氏先祖功绩……

        我说的祠堂原址是在李家田西边面河而建,原来其周遭大片农田属于祠产,租与它姓种植,收取租金以保各种开销,屠姓人不允许有讫讨的、不允许文肓 ,即便种地人也要识文断字,懂礼施节。所以,周围大姓林立,却无小视屠姓者,过去三汊阜为人流涌现的市场,张、黄二姓雄霸一方,而屠姓被他们瞩目仰敬!当时民谣:黄家老子张家爷,见了屠家叫爹爹。可见我屠氏之昌隆!


                                                                                              留园     

                                                                                             屠晓华

       在绥远城正白二甲街路东,今内蒙古党委大院南部。清代后期为某都统经营,人称“都统花园”。后有满族人荣嘎拉达麾下,又名“荣家花园”。民国初,有湖北孝感人,屠义源先生来绥远西部从政,任绥远实业厅厅长,留寓荣家花园别墅。他原是汉人,娶满族姑娘为妻,加入满族,他亦成满族一员,故屠义源居住的别墅,又称为留园。在园内种蔬菜、种果木树,一方面为观赏,同时送给附近居民食用。解放后,屠义源先生被任命为内蒙古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原住别墅因自治区党委扩建所用,政府拨款另在元祯永街为屠先生作为宅院。据说新宅院内、花木满院、又成庭院小花园。在任绥远实业厅长期间,为首创农业试验场、园艺试验、植树活动,做出很大的贡献。

摘自《呼和浩特市史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