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亲动态
九眼桥追忆 文/屠新武
短韵 || 九眼桥追忆
九眼桥追忆
文/屠新武
暮春风景初三日,流世光阴半百年。又是一年春意早,疏枝半作窥窗老。读到这句唐诗的时候,我不禁感慨万千。转眼间我已步入知天命之年,离开川大(科大)已经快三十年了,走过的路程划破了竹林间温润的阳光,经历的往事也溅起了旧日的层层涟漪。回到母校的时候,我的耳边轻轻响起了这首歌:让我沉醉的,不止昨夜的酒。让我恋恋不舍的,不止荷塘的藕花深处。一教的灯光次第亮起,你仍然牵着我的手。巴山夜雨淅淅沥沥,你我相约黄昏后。分别时芙蓉花开,芳香带走了哀愁。走在活动中心的路口,看见夕阳西下的垂柳。科大熟悉的角落里,淡淡的风吹过来,只见月上柳梢头。和我在一舍的门口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灭了也不停留。我挥一挥衣袖,心里一如花市灯如昼。走到图书馆的尽头,梦里锦江水悠悠!走进校门,看见一教的时候,我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抚今追昔,过去岁月的记忆如滔滔洪水一样倾泻而下,我不禁回到了科大求学时的青葱岁月。
我大概在8月上旬拿到成都科大的通知书,拿到通知书的刹那,我几乎高兴得跳起来。辛苦的高中生涯结束了,妙曼的大学生活即将缤纷地开始。买到西安到成都的火车票,我兴奋得一夜睡不着觉。西安火车站人潮汹涌,站前广场、候车室、走道里人群摩肩接踵。火车上同样很挤,走廊里站满了人。火车轰鸣着离开了西安,一路经过了咸阳、杨凌、宝鸡并摇摇晃晃地过了秦岭。火车沿着嘉陵江边行走,车窗外的景色突然开阔和美丽起来。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嘉陵江两岸群山对峙,一江碧水蜿蜒流动,山上郁郁葱葱,山腰花朵烂漫,山下江水澄明洁净,铁道两旁的夹竹桃开得正艳,竿竿翠竹露出了勃勃生机。
那时火车顺着宝成线南行,穿越草木茂盛而又美丽深邃的秦岭山脉。从西安到成都需要十七个小时,依次经过关中平原、秦岭深山、汉中盆地、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火车走到马角坝的时候,列车突然漏水了,我们纷纷抬起脚,但我们依然满怀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心情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以后的四年,宝鸡、秦岭、略阳、凤县、马角坝、昭化、江油、绵阳、德阳等地每年最少都路过四趟,这些地名深深印入脑海,承载了我们美好的记忆,也把我们青春的汗水洒在花木葱茏的锦江两岸。
一下火车,吵吵嚷嚷的成都火车站映入眼帘。印象中成都两个字苍劲有力而又清秀飘逸,好像是郭沫若的字迹。几十辆大轿车整齐排开,每个系都有人导引,我们依次上车。车轰鸣着进入市区,隐约记得过了人民路、水碾河、红瓦寺、磨子桥等地方。四年里我们不断走过这些地方,同样留下了我们美丽如初、繁花似锦的青春脚步。
进了校门,古色古香的一教巍巍矗立。那时校园很美,二教、三教掩映在竹林和小叶榕的树丛中,两个池塘荷花遍布,亭亭净植的荷花在微风中轻轻展开了笑容,所有的花草树木湿漉漉的,也仿佛在向我们轻轻招手。手忙脚乱地办完手续,疲惫中脑袋昏昏沉沉,眼睛燃得睁不开,进了宿舍,我立即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梦里很甜,依稀都印满了青春的律动和爽朗的笑声。
一觉醒来,巴山夜雨的美景立即唤醒了我沉睡的记忆。绮窗灯自语,一夜芭蕉雨。成都真是个神奇的地方,夜雨淅淅沥沥,一切在黎明中醒来的时候,细雨也在微光中停止了哭泣。窗外竹木含露、花气湿重,轻轻漫步室外,空气格外清新,一切显得很美,连空气也甜丝丝得让人沉醉。
我们住在四舍,南方人很雅致,把宿舍叫寝室,我稀里糊涂就当了室长。大家七嘴八舌地叫着室长、室长,南方人室、市不分,好像叫市长一样,听着莫名其妙的威风。一出宿舍门,就会看见人来人往的小路。再往前走,左手边是排球场,右手边是餐厅,再走就看见空旷的足球场。足球场坑坑洼洼好像不很平整。球场两侧是沥青跑道,小草从看台的缝隙里怯生生地漏出头来。刚到时是秋天,一片枫叶摇摇晃晃地飘下来,天空也难得地晴朗起来,丝丝云彩高挂在天幕上。成都美丽的秋季来了,芙蓉花枝叶静美,随处绽放在校园,把淡淡的馨香轻轻送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刚一入校,我们个个很兴奋,课余时间先把校园走了个遍。校园不大,错落有致的建筑也不高。林荫道旁女贞和小叶榕随处可见,美丽的法桐树干斑驳,挺拔的雪松四季常青。一教是仿古建筑,最有特色,协调古雅而又稳重大方,图书馆前面古木参天,色调亮丽而又充满了现代感。初入校门,看什么都是新鲜而好奇的。学校比高中似乎大不了多少,没有想象中的富丽堂皇,尤其是宿舍和食堂,大部分是五十年代的苏式建筑。尽管满怀希望而来、希望中又略显失望,但初入大学的新鲜感很快让人忘了一切。每天课程很紧,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到了傍晚,脚步不由自主来到江边时,看着锦江沉郁而稳慢的悠悠流水,想着望江楼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印月井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的名句,心里就像灌了蜜,大学生活就在巴山夜雨的一夜秋风和散落零荷的静谧画声中悄然开始了。
过了半个月,我便迎来自己19岁的生日,那时故作风雅,我即兴写了一首诗:今天是我的生日,也是母亲的受难日。世界上所有的分离都是痛苦的,唯有分娩是伟大和欢喜的。我来到人世而清欢,母亲却心酸而受苦。女人也许并不伟大,但母亲一定伟大而傲岸。写罢还振振有词地念给大家听。又过了半个月,我们迎来了新生晚会。同学个个跃跃欲试,准备一展才艺。那时流行齐秦的歌,一个同学唱了《花祭》,结果第一句就跑调了,下面鼓掌、吹口哨、跺脚一起起哄。花祭的歌词很美,尤其是这句:你是不是不愿意留下来陪我,你是不是春天一过,就要走开,真心的花才开你却要随候鸟飞走。太多太多的话我还没有说,太多太多牵挂值得你留下,花开的时候,你却离开我。歌词的确写到了人的心里,每一次离别意味着怅然若失和一种无奈,我们也一样,为了理想,不得不离开故乡,在花开的时候来到异乡求学。同学也一样,虽然歌声一直跑调,但又不得不脸红脖子粗、很努力地唱完,人生很多时候不得不如此。我正在思索的时候,晚会热热闹闹地结束了。我们也打起精神,迅速进入了紧张的学习状态。
大一功课很紧,远没有想象的轻松。尤其是高数、制图、计算机等几门课,不但难而且作业多。高数可以选老师,我们大部分人选了王丛云老师。王老师思维敏捷,身手利索,把四个大黑板拉来拉去,一堂课下来,往往要写满四黑板。阶梯教室里坐满了人,大家个个伸长脖子,仔细聆听着王老师的话音,像海绵一样吸取着知识。那时老师普遍讲四川话,四川话四、十部分,音是一样的、只是音调有点不同。因此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老师要伸指头表示四和十的区别。我们也一如既往地调皮,和老师斗智斗勇,第四题简单就做第四题,第十题简单就做第十题,除非老师两个都布置。老师很仁慈,每天按部就班地写教案、上课、答疑。日子像流水一样飞快逝去。
1988年整个国家欣欣向荣,各行各业迸发出了巨大活力。但是国家也首次出现较大的通货膨胀,物价在上学的不到三个月连涨了好几次。几乎每个商店都涌进了人潮,每个地方都出现了抢购风。人们纷纷拿出不多的积蓄,店铺里的东西几乎都被抢购一空。学校是世外桃源,一切按部就班,饭菜几乎没涨价,似乎异常平静。课余时间,尤其是周末我们最喜欢出去泡茶馆。成都休闲的地方很多,茶馆闪现在大街小巷。茶馆的消费也不贵,泡一下午也就收一两毛钱,而且还收学校的菜票和面票。
成都茶馆和别的城市大为不同,有的茶馆很随意地出现在街头,一把竹椅,一张不成样子的木板桌,可以泡一碗茶,可以坐一个下午。在那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平日你看不见的东西,听到许多平日听不到的话题。那时学校南边就是郊外,郊外的茶馆,有的临江,有的在花木下面,我们坐在那里,喝茶,吃花生米,悠悠地欣赏自然,或是读书,或是舒服地打盹。常见高年级同学高兴起来,叫来一两样菜,半斤酒,喝得醺醺大醉。这时心里感到的只是轻松与悠闲,没有一丝紧张、慌乱和无助,完全忘记了烦人的作业和潮湿的气候。难怪说少不入川,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肯定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我们也一样,有时周日在茶馆坐一下午,听听歌曲,摆摆龙门阵,欣赏欣赏电视剧,更多时候是在呐喊声中看球赛。
1988年亚洲杯中国队对叙利亚是我们在茶馆看到的第一场球赛,那时通讯不发达,信号时断时续。加上比赛是在西亚进行,晚上一两点比赛才开始,一场球下来,既喊哑了嗓子,又时时为比赛信号中断和中国队粗糙的脚法以及凌乱的组织着急,晚上熬夜看球把人累得不轻。没想到中国队跌跌撞撞进了半决赛,对手是韩国。那场比赛现在我还记忆犹新。我们早早到了茶馆,茶馆挤满了人。
很多事情出乎老板的预料,由于人太多,后排的人看不见电视,只有站在凳子上,再后排的人索性站在茶桌上。比赛一波三折,上下半场中国队踢得有板有眼,和韩国队平分秋色。韩国队在加时赛率先进球了,中国队毫不气馁,马上进球还以颜色。当中国队王宝山进球被判罚无效时群情涌动,大家怒吼着、狂叫着,齐声喊着“黑哨、黑哨”。可能是站在茶桌上的人太多了,突然咔嚓一声,一个茶桌被踩碎了,接着秩序大乱,大家拥挤着、乱喊着,所有的茶碗、茶桌、凳子碎了一地。老板几乎哭喊着、大叫着,但仍然无济于事,茶馆一片狼藉,大家纷纷逃离。亚洲杯中国队梦碎西亚,我们也收了心,慢慢沉寂下来,也在寒冬中紧张复习并迎来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是我们必须越过的第一道坎,那时理工科院校要求很严,老师非常严谨认真。课程难度普遍也很大,那时我突然觉得脑子不管用了。尤其是画法几何和计算机课程。学三视图的时候,我死活想不起立体的图形,也几乎搞不懂立体图形画三视图的过程。因此,在糊里糊涂和忐忑不安中迎来了期末考试。制图考试的时候是我有史以来考试最紧张的一次。这时同宿舍的一个兄弟偷偷的把卷子翻给我看。老师走过来的时候,他又偷偷地翻回去,来来回回好几次。老师一脸严肃地走来走去,我紧张得出了一身汗。所以制图这门课程勉勉强强考及格了。计算机也在惊险中过了关。
考试刚一结束,身边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海灯法师仙逝了,而且遗体就放在学校旁边的殡仪馆。那时海灯法师可是非常了不起的传奇,他的故事和一指禅的功夫享誉世界。尤其是1987年,《海灯法师》和《海灯传奇》两部电视连续剧应运而生并热播,更把海灯法师的名声推向顶峰。电视剧里,海灯的父亲被描写成具有黑暗里高喊一声的觉醒者和具有推翻清朝坚强意志的伟人,而他的师父汝峰则是身怀国仇家恨、替天行道的神人,海灯法师被渲染成正义而武艺高强的化身。但是也有一个记者写了一篇长文,说海灯法师是个大骗子,一指禅是用绳子吊着身体,经过考证海灯法师根本没有在少林寺当过主持,师承问题子虚乌有、一身武艺也是徒有虚名等等。怀着好奇,我们来到殡仪馆,看见海灯法师躺在木板上,消瘦得有点可怜。还想多看一眼的时候,海灯法师的几个徒弟,包括范应连等恶狠狠地说:“赶紧走!赶紧走!”。我们匆匆离开,第一次体会到人性复杂、世态炎凉、树大招风和人怕出名猪怕壮的深刻道理。
1988年我们家也处于转折期。我哥和我相继考上大学,父亲一个人工作,养活五口人。日子过的很拮据。但由于当时大学生是天之娇子,我哥已经大四,马上毕业。整个社会日新月异,家里也欣欣向荣,一切孕育着美好的希望。因此日子虽然清贫,但是全家人都很努力,都在希望中工作、学习和生活。觉得身心清爽,浑身也好像有使不完的劲。
大一上学期很短,九月中旬才开学,一月中旬就放假了。短短四个月一晃而过,忙乱中感觉时间过得真快,大一的上半学期就在刚来的兴奋、紧张的学习与考试以及赶火车的仓皇逃离中结束了。我们纷纷收拾行囊,从九眼桥坐公交车奔向火车站。我们急匆匆赶路,顾不上欣赏温柔而美丽的锦江以及江边盛放的腊梅。成都火车站是西南枢纽,秩序混乱、拥挤不堪,比西安火车站人更多、更乱。我们几乎挤上火车,当我回到了温暖的家,见到父母的时候,两行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
过了年,又回到了熟悉的校园和宿舍。经历了寒假,大家见面格外亲热。第一件事就是交换家乡带来的小吃和水果,广西同学带来了荔枝,甜甜得让人流口水,云南同学拿来了芒果,贵州、四川同学带来了橘子和柚子,同样香气四溢。到了今天,还有同学记得我拿着陕西锅巴,见了人就散。暖暖的回忆中迎来了成都的春天。
成都的春天太美了。柳枝已经悄悄吐出了绿芽,成都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繁花似锦的大花园。碧绿的树叶,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和朱红的晚梅把成都装扮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最是一年春好处,蓉城何处不飞花,我们依旧陶醉在其中,依旧按部就班地上课、做作业和实验。四月中旬,海棠玉兰桃杏梨李迎春各种花木仍然在争奇斗艳、杨柳拖着柔媚的长条在百花潭浣花溪水边悠悠飘动的时候,突然国家发生了大事情。因为一个国家领导人突然逝世而引发的学潮开始了。我们上课也变得不正常了,游行和各种活动搅乱了生活,一直到六月,大家基本都没有上课,偌大的校园似乎已经不能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我们既在热血翻滚中活动,又在迷茫中问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在平静的教室上继续学习、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种混乱的状态呢?到了六月上旬,我们都提前离校了,在炎炎夏日中又回到了故乡。
回到家乡,见证了高四同学的煎熬。复考的同学都在很紧张地复习,经过了7月残酷的高考、手忙脚乱地填志愿和焦急地等待成绩,有的顺利上了大学,有的因为成绩不好而情绪低落,但又不得不继续复习。班主任老师依旧声若洪钟,依旧给我们交代不要参与学潮,学生虽然一腔热血,但是终究不明真相,容易被人利用。那时我不但不服而且嗤之以鼻。经过了多年的摸爬滚打,我终于理解了老师。社会是一个大熔炉,方方面面异常复杂,远不是一场运动就能包打天下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任何问题解决起来都会面对更多更大的附加问题,所以道德经一语中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学生的单纯在复杂的社会面前,只能遍体鳞伤而成为成长的代价,只能在不了了之后饮恨吞声,也只能在秋风扫落叶后复归平静。
混混沌沌过了暑假,学校催着上学的电报接踵而至。到了学校,先搞了一个星期的政治学习。随后老师领着大家不断开会,每个人必须反思自己在学潮中的所作所为,个别言语激进的同学还要作深刻的检讨。每天忙忙碌碌,不但要补上大一下学期拉下的功课,还要一起讨论自己的所作所为、认识错误的严重性,大家感到非常疲累。政治学习结束后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要求有深度、有剖析、有针对性。那时我趴在昏黄的灯光下,洋洋洒洒写了十几页。老师看来并不满意,也许因为我贴了一张小字报,所以只给了我60分。其他课程也把人煎熬的不轻,尤其是大学物理、高数等,课程难度依然很大,忙忙乱乱的一个月结束后,我又在芙蓉花盛开的10月迎来20岁的生日。
那时流行金庸的小说,有几个同学废寝忘食地看,熄灯以后也不闲着。要么打着手电筒,要么点着蜡烛。如豆的灯光下同学也似乎进入到了书中描写的桃花岛,《射雕英雄传》里描写的黄蓉集天地灵气于一身,艳绝天下、冰雪聪明、玲珑剔透,多才多艺、博古通今,精通琴棋书画、厨艺了得。与郭靖一生相恋、患难与共,全心全意助旺他,后辅佐夫君保家卫国,竭尽所能。让人不但羡慕、而且欲罢不能。有个同学甚至偷偷跑到青城山拜师学艺,想学到真正的桃花岛武功、五行八卦阵和奇门遁甲之术。晚上睡觉,甚至在梦中呼喊黄蓉的名字,俨然成了书中的主人公,看到别的系一个女生是心目中的黄蓉形象,写信、跟梢,甚至长时间站在宿舍楼下,呼喊着那个女生的名字。
那时电视连续剧《围城》也热播。电视剧根据小说改编,《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围城》有两大看点,一个是风趣的语言与讥讽,一个是深邃幽挚的生活经历。书中最经典的便是那句: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进去,城外的人想进去。围城里处处闪现着风趣和幽默。钱钟书老师用了许多比方,比如说到方鸿渐在大学里要从副传授升到正传授的时刻他写道,讲师、副传授和教授的关系就像丫头、姨太太和正房太太的关系一样,从老爷身旁的丫头添房成姨太太挺轻易,然则姨太太要想成为正房太太堪称难上加难;同理,从讲师升到副传授易如反掌,可要想从副传授晋升为正传授,就不那么轻易了。怪不得我们水利系教授没有几个,副教授一大堆,而且个个才华横溢但又似乎牢骚满腹,讲课时一不留神就能带出来,而且用四川幽默而辛辣的方式表达,仿佛生活中活脱脱的方鸿渐。
小说里又打比方说方鸿渐离家一年,回家的时刻比喻远别虽非暂死,至多变得生疏。回家只像半生的器械回锅,要煮一回才会熟。看到这儿感同身受,离家万里,每次的归程,未尝不是煮一次回锅饭呢? 深挚多变的思想在风趣的说话的包围下更显得妙不可言,耐人寻味而又使人深思。《围城》里不只说了婚姻和恋爱,更多说的是人生,给了我们一种无可选择的选择、无可奈何的奈何和无可追求的追求。我们常常感叹,我们学了不喜欢的水利、来到了不完全满意的学校,遇到日新月异而又让人迷惘的岁月,还要适应潮湿的气候和异地的陌生,不正是求学和人生的围城吗?
1989年注定永远难忘,我们一如既往地到茶馆看球,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亚洲区决赛又如约到来。中国队一路坎坷,满载着国人的希望来到了狮城新加坡。由于中国队参加了汉城奥运会,曾经带队进军奥运会的功勋教练高丰文出任中国队主帅,率领包括贾秀全、麦超、高升和唐尧东等名将的中国队第四次向世界杯发起冲击。遇强不弱,遇弱不强一直是中国队的老毛病。我们普遍对中国队寄予厚望,希望也相信中国队能创造奇迹。结果两个黑色三分钟最终葬送了中国队,彻底粉碎了中国队进军意大利世界杯的梦想。一个记者给中国队做了总结,第一战侥幸得胜,第二战败得其所,第三战心服口服,第四战回光返照,最后一战原形毕露。事后高丰文还写了一本书,叫《只差一步到罗马》。我们嘲笑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中国队却自断道路,每一条路都走成了断头路。还是四川同学幽默,讽刺中国队队员火腿,讽刺中国足协为猪协,讽刺教练为脚链。
看球时最紧张的是茶馆老板,吸取了亚洲杯茶馆被踩碎的惨痛经验,茶馆老板提前预约,人齐了便不再进人,所以我们第一件事就是去茶馆占位。老板很精,按价钱区分位次,第一压学生证作为占位的凭据,进门时报姓名、学生证号并对号入座,第二提前交钱,位置好的价钱高,第三人坐满就关门,比赛开始便牢牢看住大门,控制人员进出。1989年在中国队世界杯预选赛铩羽而归中结束,虽然中国队饮恨狮城,但是却点燃了我们热爱足球的痴心。
大二期末去大邑实习,看了刘文彩的地主庄园,到了大雪覆盖的西岭雪山。看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好意境,同样在窗内看着西岭的千秋雪,我们都深深沉浸在大邑的美景中。神奇的是雪山顶上有一个天池,一年四季热气腾腾,电灌站的人用大铁管倒流到山下发电。厨师用清澈干冽的水做饭,蒸的馒头非常好吃。实习留下了无比美好的记忆。可惜时间太短,我们在依依不舍中离开大邑,又各自回到了家乡。
1990年在电视剧《渴望》“悠悠岁月、欲说当面好困惑”的动听歌声中到来。1990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这一年,立陶宛、拉脱维亚、摩尔多瓦等国先后宣布脱离苏联独立,苏联随之解体。纳米比亚宣布脱离南非独立;斯洛文尼亚全民公投中决定独立;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宣布科威特成为其一省;东、西德国,南、北也门则走向统一。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我们也在平静中适应了大学生活。其中最难忘的还是1990年的意大利世界杯。
世界杯以德国队夺冠而告终。德国队贝肯鲍尔领着处在巅峰期的克林斯曼等三驾马车,组织严谨,踢得有板有眼。领先时稳守反击,落后时不慌不忙。阿根廷当时处于黄金期,上帝因为足球而创造了马拉多纳,马拉多纳球技超群,灵光乍现中一个准确长传送巴西队回了家。阿根廷、德国出现在决赛场上,阿根廷争冠失败后马拉多纳留下了悔恨的泪水。荷兰三剑客高调出征,却因为里杰卡尔德的不冷静葬送了自己的前途。米拉大叔、斯基拉奇等英雄人物横空出世。我们看得如痴如醉,都沉浸在精彩的比赛中,无意中又耽误了学习,因此大学物理、理论力学等都学的不扎实。看完世界杯并应付完考试,我好像大病一场,沉沉地提不起一点精神。
转眼间来到大三,一晃我们成了别人眼中的师兄和老生。大二下学期大部分同学过了英语四级,不再有硬任务和学习的压力。大三我们重分了专业,由大班变成了小班。基础课也学完了,专业课相对简单而轻松,于是我们有了不少的闲暇时间。因此我们没事的时候都会到成都的街头走一走。
成都是个美丽而悠闲的地方。就像唐诗里描写的:“锦江近百烟水绿,新雨山头蜜桔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成都像个大公园,坐落在郁郁葱葱的林木、亭亭而立的万竿翠竹以及娇艳馨香的花朵中。成都西北部是山区,城区头枕着高高低低的起伏的浅丘,都江堰把潺潺清冽的泉水送到了成都平原的每一个角落,清幽的环境中生长着无数的雪松、银杏、香樟、紫薇、水杉、桃树、桂花、玉兰等,林间点缀着草坪、荷池、亭榭、小径,把成都变成了一个风姿绰约的少女。徜徉在其中,我们常常流连忘返于街头巷尾,在公园里也常常能听到络绎不绝的的锦城丝管,所以也时常在半入江风半入云的场景里陶醉。
成都最有名的还是小吃。成都小吃遍布大街小巷,小吃风味独特、品类繁多并且脍炙人口。从各色小面到抄手、饺子,从腌卤到凉拌冷食,从锅煎蜜饯到糕点汤元,从蒸煮烘烤到油酥油炸,琳琅满目,各味俱全。那时是穷学生,看着总府街的三顾冒菜、赖汤元,荔枝巷的钟水饺,长顺街治德号的小笼蒸牛肉、耗子洞张鸭子,洞子口张老五凉粉、铜井巷素面等,只能过过眼瘾、咽咽口水,偶尔撇一撇招牌上的价格,便宜了才敢进去尝一尝。不过每天都能出东门,吃一个军屯锅盔,或者一碗肥肠粉。当麻辣鲜香刺激味蕾时,总是由衷地感慨四川的饭好吃。那时街边的麻辣烫刚开始流行,晚上偶尔也会溜出去吃。大快朵颐的同时常常吃得过多,有时吃了拉肚子,校医总是劝告我们,街边的东西不干净,要吃最好去正规店里。我们都吐吐舌头,正规店里太贵了,学生根本进不起。
不知不觉中大三上、下学期又一晃而过,期末考试前我们才慌忙拿起书,如饥似渴地进入突击状态。最好笑的是同宿舍一个同学,考试前连课本都找不见了,经过别人提醒,他爬到床底下刨出课本,掸掸灰尘,然后挑灯夜战。他挂在嘴边的时常有两句话:兔子急了也会咬人,人急了嘛自然会复习。还有一句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没酒喝凉水。所以他每次收到家里汇款,先大吃一顿再说。月底断顿时要么借钱、要么买一瓶酱油浇到米饭上吃。经过大一、大二的磨练,考试大家也习惯了,好在天资都还行,再加上已经轻车熟路,遇到不会的赶紧去找老师答疑,每门课基本都能马马虎虎过关。但每次都不会轻轻松松,每门课考试就像一次长跑,累得人气喘吁吁。考完我们便疯狂去玩或者胡吃海喝一番。
大三相对清闲,专业课对于我们而言几乎是小菜一碟,于是闲暇时间我们就去看录像、看电影和踢足球。看录像要么在茶馆、要么在录像厅,看电影一般去红星电影院,踢足球一般在风雨操场。很多往事已经随风而去了,只有一件事记忆深刻。那时歌剧已经没落了,但是学校团委组织看了《江姐》,当一身红衣、白围巾的江姐出现时,大家非常激动,进而非常感动,绣红旗和红梅赞的歌声把大家带到那段难忘而信念坚定、意志坚强的岁月。剧终后大家纷纷走上台请扮演江姐的演员签名,秩序一时大乱,老师和剧院工作人员费了很大劲才把大家和演员分开。回去的时候,大家一起高唱:“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歌声回荡在成都细雨静洒的夜空。
仿佛睡了一大觉,眼睛还没完全张开的时候,大四就来了。正好应了那句话: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难忘的日子总是青葱的,过去的日子总是美好的。大四课非常少了,只有一两门课,除了个别几个同学决定考研而伏案苦读外,其他同学无所事事,又都在为毕业分配发愁了。那时流行一首歌《哭砂》,校园里到处弥漫着“风吹来的砂、落在悲伤的眼里”的歌声。到了大四,也发现自己不再年轻,转眼间发现大学几乎埋葬了青春,由于前两届受学潮影响,分配普遍不好,几乎都到了基层厂矿和乡镇街道。因此分配到哪里、干什么工作竟然困扰着我们,就像歌里唱的:毕业成了最苦涩的等待,让我们每个人都欢喜而又害怕未来。
未来终于来了,尤其是恋人。那时理工科院校普遍比较保守,谈恋爱经常会受到辅导员的训斥,毕业分配一律无情地棒打鸳鸯。当时光穿过所有的记忆,一切似乎冥冥在哭泣,时代和校风早就预言了分离。因此分别的场景充满了泪水。
转眼间快30年过去了,我们的孩子大部分都上了大学,而且即将毕业,我们也即将面临着退休。当回忆击中心里的久违的疼痛时,才发现走的最急的和最美的是大学时光,是九眼桥边开了又落的芙蓉花,以及桥下亘古不绝的悠悠流水。夜深人静的时候,当往事一桩桩涌上心头,我心里既会因留恋过往而潮润,又会在纷纷扰扰的现实中怅然若失。往事如风,细雨骤停而风却不时掠过心头,往事又如酒,总会在困顿坎坷的十字街头,让我在沉醉后大步地往前走。
作者简介:屠新武,陕西户县人,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水利工程系,2002年获西安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现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三门峡库区水文水资源局副局长,主要从事水文及水资源研究,获得国家专利两项。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出版专业书籍三本,散文集一本,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约八十余篇,科技论文约三十余篇,累计六十余万字,留下了对生存、生活、生命的点滴思考。
- 上一条略谈“世祖”和“世孙”
- 下一条为振兴屠氏家业而奋斗